考情服務

聽力閱讀兩碼事 英語教學待變
  • 發表時間
  • 2014-11-06
資料來源:中央社
 
 
大學升學管道今年首度將英語聽力列為門檻,為台灣英語教育跨出一大步,但學者專家認為,台灣偏重的閱讀教學,和聽力養成其實是「兩碼子事」,仍需徹底改革。
  
由大考中心主辦的高中英語聽力測驗(簡稱高中英聽測驗),103學年度被列為大學升學管道的「審查資料」,104學年度開始則被部分校系列為正式「檢定項目」,成績不達標準,學測考得再高也無法錄取。
  
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陳超明表示,加考英聽絕對有正面效益,台灣過去偏重閱讀、寫作能力,學生念了好幾年英文,該用時卻開不了口的比比皆是。
  
陳超明分析,讀、寫偏知識性,需要認單字、懂文法,聽、說則偏能力性,重點在能溝通,學習模式有所差異。聽力和口說是一體兩面,關鍵是從辨識「聲音」開始,聽懂後還要能接話,並能讓對方聽懂,這才是真正的溝通。
  
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(ETS)台灣區代表忠欣公司總經理王星威也認為,讀、寫和聽、說是2種完全不同的問題,前者重視邏輯思考分析歸納,後者則是「資訊落差」的處理。
  
王星威說明,台灣傳統教育方式,想要透過「閱讀情境」加強「溝通情境」,其實是不對的,多數教師卻不理解這件事。理想的教育,應將英聽獨立教學,而非放在閱讀課程中,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英語檢定,都是依此觀念在設計。
  
陳超明進一步指出,台灣傳統英語教育習慣先背單字、教文法,然後練閱讀,最後才順便教聽力,順序錯誤了。他以嬰孩學習母語為例,總是先會說話,之後才學認字、懂音標,順序完全相反。當然大多數的台灣人,無法將英語當成母語學習。但陳超明建議,中學教英語時,老師不妨在每節課前20分鐘,試著不要打開課本,而是用英語直接跟學生對話、溝通,暢談時事或是與課程相關的內容。
  
補教老師齊斌強調,學習英聽首要克服恐懼,其實在實務溝通上,英語母語者碰到非母語者,都會把標準拉的非常低,懂得一兩句話就會被大力稱讚,「台灣人其實不必那麼緊張。」
  
齊斌表示,台灣學生應把英聽當成「必要」的能力,尤其面對國際社會交流,更是不能排斥,只要多練習、多聽,自然會有進步。
 
 
更多請看:
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new/20141030/497284/
Top
FB
LINE線上諮詢
免費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