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情服務

12年國教爭議的經濟分析(上)
  • 發表時間
  • 2014-06-16
資料來源: 聯合新聞網
 
 
爭議年餘的12年國教正式上路,果然怨聲載道,輿論撻伐之聲不絕於耳,教育部長蔣偉寧不得不公開道歉。最可憐的莫過於數十萬學生與家長飽受煎熬,猶如身處煉獄。
 
如今木已成舟,教育部長也表明,為免更大爭議,今年規則不可能再予更改。但前車之覆、後車之鑑,必須自殘酷的現實中汲取教訓;不僅期盼妥善修改之後,明年不致重蹈覆轍,更希望經過一年的審慎思辨,一年之後12年國教可以脫胎換骨,將當初所高舉的「適性揚才」、「就近就學」的崇高理想可謂充分落實。
 
12年國教原本就面臨極其艱巨的挑戰。是否免費、免試等等,都是枝微末節;真正的關鍵在於,數千年來為人父母者皆望子女成龍成鳳,這乃是我們文化傳統中最根深柢固的一部分。其實中華文化數千年綿延不絕,甚至數十年來受此文化影響的國家都能在經濟發展上令人刮目相看,也正是此一傳統的貢獻。
 
由於此一強烈需求,家長與學生必竭盡全力爭取受良好教育乃至最好教育的機會;於是夙興夜寐、孜孜苦讀,散盡家財只為遷至明星學區、聘請補教名師。數十年來在台灣、在大陸、在韓國,甚至遠在美國的華人家庭莫不如是。
 
此傳統也造就了今日升學主義、惡性競爭的局面。這正是12年國教必須面臨的艱巨挑戰,種種機巧複雜的設計,皆為此而來;不幸的是,今日所有的撻伐怨懟,也無一不是由此而發。
 
僧多粥少的情勢下,首要的考慮就是公平,求取眾人都能接受的公平客觀的量尺,精確地排定先後順序,依次安置。所以在升學主義最烈、學者專家批判撻伐至極的階段,大學聯考數十年不容撼動,甚至今日還有許多學者與家長緬懷不已,認為不如走回頭路。
 
此次改革最受詬病的,正是摒除以往死板的計分方式,刻意將一般學科粗分為「精熟」、「基礎」、「待加強」三級,作文則又與眾不同地分成六級,使得評斷的量尺既粗放而不精確。因而一方面,身跨級別界限者一失足即成千古恨,而作文的不同尺度又造成特別待遇;則身負排難解紛、讓人人各安其位的量尺完全喪失功能,反成混亂之源。
 
 
更多請看:
//www.udn.com/2014/6/15/NEWS/OPINION/OPI1/8741147.shtml
Top
FB
LINE線上諮詢
免費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