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情服務

方惠生/別再爭分數!大人不該替孩子選未來
  • 發表時間
  • 2014-05-22
資料來源: 聯合新聞網
 
 
【文/方惠生(彰化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主任)】
 
「誰決定了孩子們的未來?」
 
走過以前聯考的時代,我們幾乎讓「成績」決定我們的未來,很少有人會問我們:將來要做什麼?我們也很少問過自己:將來想要什麼?能做什麼?以往,基測、多元入學方案逐漸打開孩子們對未來選擇的「可能性」,但是,孩子還是很少去衡量什麼才是符合自己能力與興趣的發展!有很多人進入大學,才發現自己不喜歡所選擇的科系,甚至要社會工作時,才發現無法「學以致用」。
 
十二年國教「免試入學」的彈性似乎讓選擇的歷程提前在國中發生。「適性輔導、適性入學、適性揚才」一直是主要努力的目標。在各項超額比序的項目中,以多元評量的觀點考來量學生本身條件及日常生活表現,為了凸顯「興趣」與「能力」的重要性,增加「志願序」及「會考」的積分比重,各縣市雖然在超額比序的順序及積分上略有不同,但是這兩項分數的結果將攸關孩子最後選擇的優勝劣敗。也不得不讓許多家長憂心忡忡孩子的選擇是否正確?
 
會考落幕了,旋即最後的「落點」是否是孩子最佳的「位置」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這幾天新聞中,出現為推估落點而希望公布有關會考細部資訊的聲音與作法,最後教育部決議公布全國「不含志願序的超額比序積分及寫作測驗」人數統計表,並以每二分為一級距,方便基北、高雄區以外的十三個免試就學區考生選填志願。但是,基北、高雄區為了符合更多家長的需求,將公布更細的數據資訊,幾乎仍由「分數」來領導最後志願選填的結果。
 
的確,在不熟悉制度與不確定結果的焦慮中,「落點分析」是最容易進行選填的方法,卻也因為「分數高低」阻斷選擇的可能性,很容易又落入昔者以「分數排序」的唯一標準,而「適性發展」與「均質化」都將淪為口號。
 
其實,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教,各國中都積極展開適性輔導的作為,可以感受到學校行政、輔導教師及導師們從「為什麼要做」轉為「該如何做好」的努力,幫助學生們透過多元探索、生涯記錄及各項輔導資源,逐漸能夠對自我、生涯進行覺察與探索並進而抉擇,這個過程的資料是豐富的且更貼近他們的興趣及能力。再加上性向測驗及興趣測驗,有更多元的參照標準。
 
當大人們在「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」與「尊重孩子的發展與選擇」拔河時,是否真的瞭解學術與職業傾向的區隔及各職群類科間的異同?是否真的問過孩子:未來,想要做什麼?能夠做什麼?有哪些科系是自己適合讀而且讀得來的?在性向、興趣及能力之間,幫助他們真正為自己做出決定,對孩子而言,這次志願選填就不是讓未來被侷限的唯一標準,而是多一次瞭解自己成長與學習的機會。
 
 
更多請看: //mag.udn.com/mag/edu/storypage.jsp?f_MAIN_ID=484&f_SUB_ID=5681&f_ART_ID=514865
Top
FB
LINE線上諮詢
免費體驗